时间:2024-08-12 来源:网络 人气:
中国人民银行于11月27日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总体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指出,一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二是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三是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四是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五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报告》表示,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继续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以下为《报告》内容摘要,第五部分“货币政策趋势”节选和《报告》的四个专栏。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经济运行持续好转,积极因素不断积累。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4%,较二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4%,物价运行总体平稳。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强逆周期调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9月降准0.25个百分点,并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政策利率引导作用,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8月再次下降,分别为10个和15个基点。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降低企业贷款利率,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调整优化住房信贷政策,降低房贷利率下限和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三是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抗灾减灾,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工具。四是兼顾内外均衡。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适时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发挥外汇自律机制作用,强化预期引导,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纠正,加强对风险的及时处置和硬约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总体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35万亿元,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0.3%和9.0%;1-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9.75万亿元,同比多增1.58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1%和38.2%。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82%、4.02%,较去年同期分别低0.18个、0.32个百分点;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利率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稳中有升,9月末较6月末升值2.9%,市场预期趋稳。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向好态势,增长动能不断增强,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同时也面临世界经济复苏不均衡,国内经济稳定回升基础不稳固等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不断彰显,要持续用力、乘势而上,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资稳外贸,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保持物价水平合理稳定。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有效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维护好存贷款市场秩序,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落实好调增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实施好存续工具,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落实好房地产“金融16条”,加大对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立足长远、发轫当前,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指导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报告节选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展望
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有利因素较多。下半年以来,随着宏观政策“组合拳”成效不断显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各方面积极因素逐渐增多,三季度GDP增速也好于市场预期。展望未来,经济内生动力还将不断增强,一是消费潜能继续释放。居民收入增速已连续2个季度高于名义经济增速,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提高、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政策持续显效,还将继续支持扩大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二是投资新动能促进稳总量、优结构。制造业投资增速已连续2个月加快,其中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在9%的高位,“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三大工程”建设等也有利于稳住房地产投资。三是出口仍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全球贸易增长放缓背景下,上半年我国出口份额为14.2%,较去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总体看,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持续发力,协同合力进一步显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进一步畅通,我国经济将继续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预计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经济平稳运行也面临一些内外部挑战。从国际看,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上升,发达经济体利率持续高位,外溢风险仍可能通过汇率、资本流动、外债等渠道冲击新兴市场经济体。从国内看,以债务拉动经济增长的效能降低,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推动经济加快转型的紧迫性上升。也要看到,从经济发展大趋势看,我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从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发展优势等方面综合考量,我国发展前景仍长期看好,要保持定力、稳中求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有力有效实施宏观政策调控,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
物价短期还将维持低位,未来将回归常态水平。近期我国CPI同比在0附近运行,主要是受去年同期猪肉价格较快上涨的基数影响,核心CPI同比保持基本稳定,服务CPI较上半年还有所加快,与经济恢复向好的走势基本一致,PPI降幅也总体趋于收敛。随着各项政策加快落地见效、内需持续改善,物价上行动能将进一步积蓄。中长期看,我国经济供需总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资稳外贸,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保持物价水平合理稳定。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有效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维护好存贷款市场秩序,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落实好调增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实施好存续工具,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落实好房地产“金融16条”,加大对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立足长远、发轫当前,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指导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强贷款均衡投放,统筹衔接好年末年初信贷工作,适度平滑信贷波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要从更长时间的跨周期视角去观察,更为合理把握对“基本匹配”的理解和认识。着力提升货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多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密切关注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灵活有力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二是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实施好存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普惠小微、制造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抓好《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落实,扎实开展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提高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和便利性。指导金融机构持续落实《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更好满足涉农领域多样化融资需求。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继续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股权融资。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三是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提升市场基准利率的公信力。持续发挥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增强LPR对实际贷款利率的指导性,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好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预期管理,立足长远、发轫当前,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防范。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指导金融机构基于实需原则和风险中性原则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维护外汇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是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体系,夯实公司信用类债券的法制基础。继续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撬动引领作用,强化债券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建立做市商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联动机制,推动债券承销做市一体化,增强一二级市场联动,提升债券定价的有效性和传导功能。加快柜台债券市场建设,引导市场适当分层,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效率提升和基础设施服务多元化。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继续贯彻“零容忍”理念,加大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坚定不移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金融合作,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
五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高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稳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覆盖面。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按时满足附加监管要求,推进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相关工作,加快推动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建立健全总损失吸收能力,切实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平稳有序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处置和改革化险。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强化风险早期纠正。统筹协调好金融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配合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存量、严格控制增量。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金融稳定法尽快出台。充分发挥存款保险风险处置功能,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处置机制。
报告专栏
①提高利率政策协同性 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2023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考虑经济金融运行特点,合理统筹政策出台时机,实施了一系列利率政策,利率政策针对性和协同性明显增强。
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激活生产消费信贷需求。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引导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分别累计下降20个和25个基点,带动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20个和10个基点。同时,继续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引导主要银行下调1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10-25个基点,缓解存款定期化长期化倾向,增强企业居民投资消费动力,并为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图:LPR与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走势
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调整优化房地产利率政策。一是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8月31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二是按季动态调整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因城施策推动首套房贷利率进一步降低。三是调降二套房贷利率下限40个基点,由LPR+60个基点降至LPR+20个基点。通过上述措施减少借款人利息负担,降低提前还贷动力,增加投资和消费,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系列利率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利率传导效果明显增强。2023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82%,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截至9月底,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调整后的加权平均利率为4.27%,平均降幅73个基点,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1700亿元,惠及约5000万户、1.5亿人。同时,全国343个城市(地级及以上)中,119个符合放宽首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条件的城市均已放宽下限,其中,95个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这些城市执行的下限较全国下限低10-40个基点;24个取消了下限。2023年9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02%,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总的看,人民银行以我为主实施利率调控,发挥价格工具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发挥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落实好已出台的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企业居民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好货币政策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作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②盘活存量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明确要求,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货币信贷工作、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理解盘活存量资金的内涵和作用,科学看待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的变化。
一、存量资金流通循环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回归本源等对融资增长和融资结构带来深刻变化。较之其他融资方式,我国贷款增速一直稳定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较高水平(见图1),保持了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稳固。
图1:我国贷款保持平稳增长
但也要看到,不仅增量信贷能支持实体经济,盘活低效存量贷款也有助于经济增长。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230万亿元,每年新增20万亿元左右。资金存量远大于每年的增量,并且存量贷款形成的企业资产、派生的货币资金,仍持续在经济循环中发挥作用。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盘活存量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要求信贷结构有增有减
从“增”的一面看,要持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优化资金供给结构。近年来,人民银行注重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2023年9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2%,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8%,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1%,均明显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从“减”的一面看,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成分之间自然会有所更替,相关信贷需求也随之改变和调整。一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2018年之前新增房地产贷款一度占到全部贷款增量的四成,随着住房需求中枢水平的深刻变化,相应房地产贷款需求趋降,这一比重自然也会随之下降(见图2)。二是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我国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随着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分类施策化解存量债务、严控增量债务,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会被逐步偿还。三是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经过多年投资建设,我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存量资产,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也将减少一些被低效占用的存量信贷。四是融资结构优化。随着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直接融资占比上升,也会对贷款融资产生良性的替代效应。此外,银行业要把握好信贷增长和净息差收窄之间的平衡,亦需寻求新的信贷合理增长水平。
图2:房地产贷款占新增贷款占比
三、与经济金融结构深刻演变相适应,分析信贷增长也要有多元视角,科学看待、有取有舍
从“取”的一面看,在新发展阶段分析金融总量指标要有更多元视角。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看信贷总量增长,更要看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是否得到充分满足,评估增量和存量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整体效能。总体上,盘活存量贷款、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此外,也可以更多关注涵盖更全面的社会融资规模,或者拉长时间观察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变化。
从“舍”的一面看,衡量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不宜过于关注新增贷款情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贷增速本身需要适配经济增长逐步提质换档,加上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有时会导致短期信贷增长出现一些波动,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下一步,要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推动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③积极主动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两大重要支柱,也是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重要手段。总量上,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发挥乘数效应扩大总需求,稳健的货币政策可通过货币信贷、利率等政策作用于经济,二者协同发力相辅相成创造宏观政策空间,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共同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上,财政政策注重发挥再分配功能和“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强化公共服务保障,体现对重点领域的有力支持。在各级财力未能完全顾及、社会资金进入意愿不足而又亟需加强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货币政策主动补位,通过发挥激励引导作用,能够鼓励更多金融资源提供融资支持,银行信贷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体现出相应的结构调节效应。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民银行积极主动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共同支持稳增长、调结构,合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熨平日常财政收支的影响。人民银行依法经理国库,负债端设有存放政府存款的专门账户,发生财政收支活动时,政府存款账户与金融机构存款账户之间会发生资金往来,影响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余额,即通常所说的“银行体系流动性”。人民银行持续加强日常的流动性管理,做好对财政收支变化的跟踪预判,灵活运用公开市场逆回购等工具进行对冲,在有效配合财政政策实施的同时,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今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运行,时点波动性总体有所降低。
二是支持政府债券集中发行。下半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四季度又增发1万亿元国债,有利于做好跨周期调节和支持风险化解,稳住经济大盘。拉长时间看,财政发债募资后又拨付使用,对流动性总量影响相对中性。实践中,由于从发债到支出存在一定时间差,认购政府债券的银行与接收财政支出的银行也往往不同,政府债券的集中大量供给仍需央行做好流动性安排。人民银行一方面前瞻性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渠道加大流动性供应,为金融机构认购政府债券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平滑可能的短期冲击;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广泛使用国债、地方债作为质押品,配合财政部积极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提升政府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强投资吸引力。2019年末至2023年9月末,国债、地方政府债余额分别增加11.9万亿元和17.5万亿元;同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下行0.46个百分点。
三是协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货币政策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可有效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增加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供给,与财政政策协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近两年,二者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取得了“1+1>2”的效果。2022年下半年,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三重压力”,亟需基础设施投资发挥稳经济“压舱石”的作用,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分工合作,支持设立两批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共7399亿元,信贷、财政资金联动,更好促进投资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人民银行系统还与各级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完善财政贴息、政府奖补、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为信贷可持续投放技术改造、支农支小、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效保障。
总体看,人民银行上述举措有力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从国际比较看,虽然美国、日本央行购买国债,但其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比重相对较低。在人民银行的资金支持下,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占比达64%,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不足7%。下阶段,结合政府债券增发的形势需要,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债券市场建设,优化国债持有结构,推动银行发展政府债券柜台销售和交易,便利更多企业和居民持有国债,实现国债投资主体多元化,既有效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又加快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④持续强化金融赋能 助力民营经济恢复发展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与金融机构共同努力,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持续量增、面扩、价降,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货币信贷政策不断提升支持民营企业质效。一是持续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350亿元,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实施期限延长至2024年底,已累计提供激励资金498亿元,有效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企业融资成本降至历史低位。二是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延期扩容,为民营企业发行债券提供有效增信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增加银行支小信贷资金来源。发挥供应链票据等金融工具作用,推广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三是全面提升融资服务水平。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尽职免责、绩效考核等机制。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小微业务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均不低于50个基点、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的权重均不低于10%。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取得积极成效。9月末,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9%,较上年末提高2.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新增私人控股企业贷款4.0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企业贷款的21.6%,较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深度参与的新动能领域,金融资源投入明显加大,有力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一是普惠金融支持稳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从2019年末的11.6万亿元增至2023年9月末的28.7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9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62%,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二是科创融资多元推进。9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22.6%,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余额合计约4500亿元,超过16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三是绿色贷款高速增长。9月末,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28.6万亿元,同比增长36.8%,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6.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新增6.6万亿元。
图:我国私人控股企业贷款和全部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大货币政策对民营小微企业的倾斜力度,抓好已出台政策文件落实,对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出系统性安排,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通过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做好民营企业资金接续服务,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与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